水稻灌浆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,合理的水分管理对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。根据最新市场行情和农业技术指导,灌浆期的水分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:
1. 灌浆初期:保持浅水层。灌浆初期(扬花结束至乳熟期),水稻对水分需求较高,田间应保持3-5厘米的浅水层,以满足植株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需求。此时不宜深灌,以免影响根系通气,导致根系早衰。
2. 灌浆中期:干湿交替。进入蜡熟期后,水分需求逐渐减少,应采用“干干湿湿”的间隙灌溉方式。具体操作为:灌水后自然落干1-2天,再补充新水,保持田间湿润但不积水。这种方式既能满足灌浆需求,又能促进根系活力,防止倒伏和病虫害发生。
3. 灌浆后期:逐步断水。完熟期(稻穗变黄、籽粒硬实)后,应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适时断水。一般田块在收获前7-10天断水,深泥田可延长至15天左右,砂质土壤则需提前3-5天。过早断水会影响干物质积累,降低粒重;过晚断水则不利于机械收割和干燥。
4. 特殊天气管理:高温或低温时需调整。灌浆期若遇持续高温(超过35℃),可通过灌深水(5-8厘米)调节田间温度,减少空粒和秕粒;若遇低温(低于20℃),则应保持浅水层,避免冻害。干旱季节需增加灌溉频次,确保田间不缺水。
5. 市场行情参考:当前市场上,优质稻谷对粒重和饱满度要求较高,合理的水分管理能显著提升产量和售价。根据最新农业技术报告,科学灌溉可使千粒重提高2-3克,每亩增产5%-10%,直接增加种植收益。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玖玺烟客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本文作者:陈小倩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cnhlw.com/yt/138475.html